装备的较量:抗战时期中日轻武器大比拼
谈及抗战时期中日装备差距,人们目光多聚焦于坦克大炮的悬殊,却常常忽略另一个领域-轻武器的较量。抗日战场上中国军人手持劣势兵器与强敌搏杀的悲壮场景,同样令人惊心和叹惋。但鲜为人知的是,抗战初期的轻武器领域,中国军队并非全然落于下风,单论性能,部分装备甚至优于日军
谈及抗战时期中日装备差距,人们目光多聚焦于坦克大炮的悬殊,却常常忽略另一个领域-轻武器的较量。抗日战场上中国军人手持劣势兵器与强敌搏杀的悲壮场景,同样令人惊心和叹惋。但鲜为人知的是,抗战初期的轻武器领域,中国军队并非全然落于下风,单论性能,部分装备甚至优于日军
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,中共中央立即做出“向北发展,向南防御”的战略决策,抽调11万精兵强将急赴东北。这支最初被称为东北人民自治军(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、东北野战军,第四野战军)的部队,在短短三年内发展成百万雄师。
南京保卫战中,我方 15 万守军浴血抵抗,最终伤亡超过 5 万人;而日军的伤亡仅 7000 余人。放眼整个抗战期间,平均每消灭 1 名日军,我方就要付出至少 4 至 5 名士兵伤亡的代价;在某些更为惨烈的战役中,这个战损比甚至高达 10:1。